我与《信访工作条例》主题征文丨但愿苍生俱和乐 躬身作桥连太平
2022年5月1日,《信访工作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正式施行,这是信访工作新征程的起点。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“连心桥”,而我要当好“连心桥”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,让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加稳固。
许多人说,信访工作是天下第一难,因为充满着各种“负能量”,“触目满是辛酸泪,耳畔常绕疾苦声”。面对的,是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;听到的,是叹声、怨声、哭声甚至骂声;要办的,是最棘手、最难办、最烦心的事。进入信访系统以前,我仅对这些略听一二,却没有亲眼见过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有一天,接访室来了一批反映征地拆迁赔偿诉求的村民。他们大多是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,有人席地而坐拍腿大哭,有人叉着腰就是一顿叫骂。我拿着印有《条例》的彩页发给他们,引导他们文明理性信访,安抚其激动的情绪。通过交谈,我得知了一些村民在征拆之后无家可归,尤其是老人,怀着“落叶归根”的想法却落空。此时我才明白,换个角度来想,他们也有苦衷,也在追逐心中的公平和正义。对信访干部而言,信访工作需要我们有“大爱”,要用大爱之心去对待每一名信访群众,要倾听和帮助他们,要切实解决他们的“急难愁盼”。而我们直接面对日益复杂的信访事项,要胜任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。《条例》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准绳,信访干部要成为熟悉《条例》的专家、贯彻《条例》的表率、遵守《条例》的典范、落实《条例》的楷模。
推动化解,为民解难莫等闲
《条例》实施以来,我们多次开展主题学习,工作干起来也更加带劲。我们在坚持依法处理和依法规范的基础上,用情服务、用心解难、用力攻坚,扎扎实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。区里的信访工作难度大,常常是一件未了,下一件接踵而至。但不管工作任务如何繁重,我们总是贴心热情服务、耐心反复解答、细心教育疏导、尽心解决问题,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“心坎”里。岁末年初,一批讨薪工人来到了信访局。他们说:“包工头跑了,我们的工资打了水漂”“我们都是省外过来务工的,家里还等着我们回家过年,孩子还等着钱交明年的学费”……听取了他们的诉求后,我们立即启动信访应急处置方案,着手办理,帮农民工“讨薪”。因为雇佣方无法支付工资,我们便持续会商讨论对策,不知不觉已到深夜,但工人们聚集在门口迟迟不愿离去。看着他们焦灼不安的模样,我们虽万分疲惫,但一刻也不敢懈怠、一时也不肯放松。经过连续三天两夜协调责任部门、约谈雇佣单位,最终工人们收到了工资。看到他们喜笑颜开,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,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。在办理这样一桩桩、一件件信访事项的过程中,我渐渐明白,把信访群众当家人、把群众之事当家事、把群众来信当家书,这就是感情;尽全力做好桥梁、纽带和窗口,这就是责任。带着感情和责任笃行使命,再厚的坚冰,都可以慢慢消融。每一次初见,都可以成为我们与信访人之间建立信任的起点。
宣传《条例》,情理法规在心间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作为信访干部,我一直坚持学习新知识,特别是《条例》和各项法律法规,做到理论知识与时俱进,并且及时付诸实践,运用到日常工作之中。每年,我都会走进街道、走进社区村居,和居民群众一起参加“法治宣传日”主题活动,通过讲解典型案例,向群众宣传《条例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,并结合信访工作特点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现场解疑释惑。2022年,我重点就《条例》进行学习宣讲,并且用通俗易懂的闽南话向群众普及《条例》;我认真学习民法典,针对日常矛盾纠纷调解中常遇到的法律条文,做好详细记录,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素养。我还与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一次次敲门行动,送《条例》进村、送《条例》入户,“敲”出平安、“敲”出和谐,累计发放《条例》2000余份,有效引导居民树立依法信访、文明信访的意识,营造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。
通过学习贯彻落实《条例》,我深刻认识到,《条例》是新时代信访制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,对于更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、依法规范信访秩序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做好新时代的信访工作,就应该深怀爱民之心、恪守为民之责、善谋助民之法、常思安民之策。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,才能为事业、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,为建设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出一份力!
作者: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信访局 杨铭
推荐单位:福建省信访局